跨国企业无法满足所有需求,市场潜力进一步显现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角逐蓝海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14-01-10

    随着某跨国医疗器械企业在华“纵向垄断案”的尘埃落定,曾经不为人注意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市场潜力进一步显现。目前,强生医疗、贝朗医疗等跨国企业由于技术的优势,在我国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

  据记者了解,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是一种特殊的功能高分子材料,通常用于对生物体进行诊断、治疗、替换或修复、合成或再生损伤组织和器官。随着公众对身体健康越来越为关注,市场对于生物材料的需求正逐渐加大。

  由于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市场种类繁多,跨国企业也无法满足所有的市场需求,这给予了国内企业充分的发挥空间。目前,我国共有8家上市公司涉足这一领域,其中,尤以冠昊生物和迪康药业在这一领域的研发中保持领先。

  “虽然目前生物医用器械材料规模比较小,但确实为消费者所需要。”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

  由信息产业部发布的《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生物医用材料研究,提高材料生物相容性和化学稳定性,大力发展高性能、低成本生物医用高端材料和产品,推动医疗器械基础材料升级换代。“十二五”重大工程亦包含生物医用材料专项工程。

  “相比于高分子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能够更好地和人体组织相融合,满足生物力学要求,大幅降低材料物质对人体的伤害程度。”一名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

  按照现在的行业发展趋势,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原材料主要包括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等脂类物质和镍钛支架、不锈钢支架等物质材料。其中,脂类物质具有耐热性、相容性、可降解性等性能,适用于膜类、垃圾袋等材料的生产;而物质材料则具有良好的压缩性、拉伸强度、硬度等性能,常用于医疗行业的器械生产。

  据记者了解,我国在人造器官,如心脏瓣膜、人工肾、人造皮肤等方面的高分子材料领域起步较晚,在初级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方面投入较大。医用高分子材料研发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巨大难题是材料的抗血栓问题。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员殷敬华认为:“通过化学处理、等离子体、紫外和辐照等方法对聚烯烃材料进行表面改性,是改善材料血液相容性最有成效的方法之一。”

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透明度市场研究”新发布的一项市场研究报告称,20122018年期间,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全球需求将以5.6%的复合年增长率持续上升;相比医疗器械领域里的其他板块,这一领域的收益增速显然更快,预计复合年增长率将达8.4%;人口老龄化是其主要推动因素。

                            (摘自《医药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