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迫切需要民族透析产业的崛起,以实现进口产品的替代,提高透析治疗率,降低治疗成本。
由于我国肾脏透析设备与耗材产业起步晚,长期以来,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特别是高值设备与耗材在稳定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上与国际品牌存在差距,因此,大部分肾脏透析设备与耗材市场被欧、日国际巨头掌控,后者具有垄断嫌疑。
去年,商务部发布2014年第42号公告,宣布对原产于欧盟和日本的进口血液透析机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并将依法作出裁决。据业内专家透露,国内企业在提交的反倾销申请中指出,日、欧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绝对和相对数量显著增加,对国内同类产品造成了削减和抑制作用,相关企业以较便宜的价格向医疗机构销售透析机,以便在未来多年的使用中通过销售透析设材营利,这种竞争方式对国内透析机产业是不公平的,损害了国内透析产业,致使患者透析费用居高不下。因此,我国透析产品急需实现进口替代。
可喜的是,我国血透产品出口市场近5年复合增长率达24%以上,实现了国产透析管路、透析粉液、透析用水处理系统等部分产品的崛起。虽然国内市场还没有实现完全替代进口产品,但是参照血液净化药品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和肝素类抗凝药物市场的发展规律,透析设备国产替代进口的总体趋势是明朗的。
利好一:数千亿元潜在市场
《中国慢性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慢性肾病发病率高达10.8%,即约1.5亿人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估计尿毒症患者约200万人。据全国病例信息系统统计,2013年我国肾功能损害患者的透析治疗率在15%左右。如果我国85%的未治疗患者能够接受规律的透析治疗,按照目前每例尿毒症患者每次血液透析费用约420元、年透析费用6万~8万元计算,预计我国血液透析市场潜在需求高达千亿元。
利好二:政策支持透析业做大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血液透析中心的实际需求量在3万家左右,截至2013年底,全国仅有血液透析中心3630多家,约600个县尚未建立血液透析中心。
2014年3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印发了《关于征求独立血液透析中心管理规范和基本标准意见的函》,该文件透露出允许独立透析中心辅助科室外包等倾向。由此可见,我国血液透析中心建设政策有可能逐步放宽,血液透析服务机构的数量或迎来增长期。
利好三:进口替代值得期待
透析产业中涉及医疗器械产业的主要有三部分:一是透析服务,二是以透析粉、液、管路为主的耗材,三是以透析器、透析机为主的医疗设备。其中,透析粉、液、管路等耗材基本实现了国产化。
随着透析中心数量的增加,相关市场研究机构预计,我国每年新增透析设备购买量将超过1.5万台。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透析设备市场由德国和日本品牌占领。不过,近几年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在透析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突破,陆续取得了透析机、透析器的医疗器械注册证。
挑战:进口品牌欲垄断
近两年,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孟建国对透析器材产业现状表示担忧。“长期以来,在我国透析设备市场中,进口透析机占到80%~90%的份额。近年来,尽管一些国内企业埋头研制生产出国产透析设备,但是有些国外企业为了垄断市场开始将进口透析设备免费提供或低价销售给医院,使医院使用其高价进口耗材。由于国产耗材尚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导致企业即使低价销售设备也难以真正打开市场。”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秘书长蔡天智表示:“实际上,透析耗材的技术要求并不高,受运输和保质期的限制,国内透析耗材生产企业是占有先天优势的。但是不少生产企业反映,国产透析耗材的毛利率并不高。这可能是影响生产积极性的原因之一。”
趋势:潮流指向居家治疗
蔡天智告诉记者,国内企业在临床血液透析设备领域追赶欧、美品牌的同时,在血液透析模式上也要看准国际发展潮流,向更安全、高效、便捷的透析治疗模式转变。据他介绍,家用便携式血液透析设备将成为患者进行透析治疗的一种选择。德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生产商正着力开发此类产品,我国企业也应该结合自身特点,研制生产适合我国国情及患者需求的家用透析产品。
提示:安全决定市场表现
中国医保商会分析人士指出,透析器材的使用安全性是决定产品市场表现的“判定牌”。透析器材的使用管理应当引起相关企业和医疗机构高度重视。
业内专家分析指出,目前我国对血液透析设备亟须加强安全性评估与管理。研究表明,造成血液透析设备安全事件的原因主要来自于操作、维护和治疗3方面。设备操作人员的操作方式、临床工程师对设备的维修维护和设备报废管理直接影响透析设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根据《中国医药报》有关内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