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液的发展与现状

栏目:产品知识 发布时间:2018-07-01

1831年,苏格兰医师Thomas Latta用煮沸后的食盐水注入霍乱病人的静脉,补充因呕吐和腹泻丢失的体液,开启了静脉输注的新时代。最初的食盐水被称为“生理盐水”,然而除渗透压与血浆相似外其他却并不“生理”。过高的氯离子浓度,常见电解质、缓冲盐和葡萄糖等血浆组分的缺失,使得输注生理盐水本身就对人体内环境造成非生理特性的破坏,容易导致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生。

1880年,英国生理学家Ringer发明了林格氏液,又称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是第一代平衡液。该产品在氯化钠基础上增加了氯化钙和氯化钾,丰富了电解质组成,但与血浆组分仍相差很大,而且不具备缓冲酸碱平衡的能力。

1930年,Hartmann在林格氏液中添加乳酸钠,即乳酸钠林格注射液,改善了林格氏液的缓冲酸碱平衡能力,迅速广泛的取代了林格氏液,成为第二代平衡液。然而,由于体内乳酸代谢严重依赖于肝肾功能,乳酸的增加反而加重了肝肾负担,容易引起高乳酸血症,不适于肝肾功能损伤患者使用。

第三代平衡液是醋酸钠林格注射液,其以醋酸替代了乳酸。醋酸在各种细胞中均可以代谢,而且代谢速率是乳酸的两倍以上,具有很强的酸碱缓冲能力,更适用于肝肾功能不良、高乳酸血症患者。但是醋酸钠林格注射液不含葡萄糖,无法同时向术前、术后禁食以及其他能量消耗患者提供体液和能量补充。

纵观平衡液的发展,理想的平衡液不仅要有与血浆相似的多电解质组分,具有较强的酸碱平衡缓冲能力,而且应能够维持营养平衡。近期,齐都药业重磅上市的齐衡®-复方醋酸钠林格注射液便是这样一款满足以上所有要求的产品。该产品的离子浓度、渗透压与血浆极为相似,可有效维持体液稳态;具有醋酸、葡萄糖酸双重酸碱平衡缓冲剂,缓冲酸碱平衡更为有效;1%的葡萄糖既可补充能量消耗,又不引起高血糖和糖尿排泄问题,是目前最为理想的第四代新型平衡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