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羟乙基淀粉黄金三角法则

栏目:产品知识 发布时间:2011-04-11

近百年来,具备血浆代用品功能的人工胶体被不断推陈出新,人们通过各种改良,试图达到最佳的扩容效力和最小的副作用。从改性的动物明胶、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20、40和羟乙基淀粉200/0.5的出现,直到2000年羟乙基淀粉130/0.4的上市,人工胶体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血浆代用品体系。其中改性的动物明胶至今还一直在沿用,无显著突破。植物源性羟乙基淀粉的发展则最为活跃,以至于欧洲绝大部分国家的血浆代用品研究基金已经转向与羟乙基淀粉有关的课题。

根据辩证法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原则,实际决定其扩容效果与安全性的关键在于一个特殊的金三角。这个金三角如三个密码旋钮,唯有组成最佳的比例方能开启通向健康的高速公路。

角1=分子量。分子量的大小决定了羟乙基淀粉肾排泄时间,也影响体内免疫反应的发生和轻重程度。由于血液内淀粉酶的作用,淀粉进入体内后会被迅速水解成小分子,分子量低于70K时被肾脏排出。分子量越大,初始容量效力也会越高,在体内停留时间越长,扩容时间延长,但带来的弊端是由于排出时间过长,不断地在肾小球间质细胞沉积,造成肾功能损害。1978年,分子量为450K的羟乙基淀粉就是因为肾脏功能的损害严重,上市一年后被迫退出市场。但分子量偏小,则在体内停留的时间就会过短,不能达到有效的初始容量效力和维持时间。因此,适宜的分子量有利于保持有效扩容时间和初始容量效力。

角2=淀粉碳链羟乙基化比例。将淀粉羟乙基化的目的在于延缓血液中淀粉酶对淀粉的水解,羟乙基化比例越高,淀粉酶对其分解的速度也就越慢,会相应延长羟乙基淀粉在体内的滞留时间,增加扩容时效。然而,淀粉的羟乙基化会造成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影响凝血功能。我国早期发明的羟乙基淀粉20、40等就是因为淀粉的羟乙基化比例过高(0.9-1.1),而频频有凝血障碍的报道。因此,合适的羟乙基化比例对于保证产品具有最佳的扩容时效和最低的凝血副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角3=淀粉葡萄糖残基C2、C6位置羟乙基化比例。被羟乙基化的碳位置不同,产品体内降解的速度会有差异,羟乙基C2位置较为牢固,而C6位置则较易被淀粉酶打断。C2羟乙基化比例越高,则产品越难以被降解,体内滞留时间也会越长。不同的C2、C6位羟乙基化比例影响产品在体内的消除速度。

综上,羟乙基淀粉的分子量、羟乙基化比例、C2/C6位取代比例的最佳三角配比是保证高效扩容效力、适度扩容时间、高清除率和低毒副作用的基础。为了探寻这个黄金三角组合,几代人经过了近八十年的努力,无数次的正交试验设计和临床试验研究,羟乙基淀粉130/0.4以“分子量130KD、羟乙基化比例0.4,C2/C6位取代比=9:1”的黄金三角组合走在了羟乙基淀粉系列演化进步的最前沿。展望羟乙基淀粉的未来发展,对于这个黄金三角组合的探索似乎走到了极致,今后更多的研究可能会更多地放在了载体溶液的改良方面,例如用平衡液来取代氯化钠溶液等。

齐都药业依托山东齐都血浆代用品工程技术中心,在血浆代用品的研发、生产与质控方面走在了全国同行业的前列。羟乙基淀粉的开发与生产形成了系列化(羟乙基淀粉20、40、200/0.5、130/0.4),品种规格齐全,工业基础、生产规模与产品质量具有极大的竞争优势。羟乙基淀粉130/0.4(齐都天雪R),鉴于其优越的治疗优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被列为公司“十二五”重点发展的新品种,力求打造全国最大的血浆代用品科研和生产基地,质量标准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努力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是支持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加快品牌建设的强大动力引擎。   (袁洪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