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版《中国药典》无菌检查法公示稿三大调整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4-09-01

调整一:方法适用性试验菌种

现行版药典的方法适用性试验菌种和培养基适用性并不相同。培养基灵敏度采用铜绿假单胞菌代表革兰氏阴性菌,而方法适用性则选用大肠埃希菌作为革兰氏阴性菌的代表。在2025年版公示稿中,方法适用性试验不再规定使用大肠埃希菌,而表述为“对大肠埃希菌敏感的抗生素类产品宜选用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CMCC(B) 44102] 代替铜绿假单胞菌”。

这项调整既考虑了和培养基灵敏度的一致性,也和欧美药典进行了接轨,还考虑了部分大肠埃希菌敏感药物的微生物检出风险。针对该调整,实验室需要确定检品到底是不是抗生素,如果不是,那可以不用伤脑筋了;如果是,那需要确定检品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制效果更强还是对大肠埃希菌的抑制效果更强,并根据结果判定是否需要补充进行相关菌种的方法适用性。

调整二:阳性对照频次

阳性对照的要求从原来要求每批进行,而公示稿的描述为“实验室应基于质量风险管理的要求,根据产品特性、方法适用性试验结果、人员技能与经验、数据可靠性、污染控制措施和实验室质量控制水平等因素,综合评估确定日常检验过程中阳性对照试验的必要性和频次、要求。”欧美药典目前并不要求在无菌检查中进行阳性对照,企业根据自身风险分析确定阳性对照的频次,而我国一直要求每批无菌检查进行阳性对照。这次调整是对ICH作出的重大让步,看起来,阳性对照似乎可以不再如此频繁的进行。然而怎么确定阳性对照的频次,成了一个新课题。目前建议按检品的抑菌性、历史数据和实验室的控制能力进行评估,最保守为保留目前的每批次进行,也可以考虑每次实验选择一批产品进行,或规定多少次无菌检查进行一次。上述频次需要一定的实验和风险分析数据支持,具体执行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估计会有个过渡的过程。特别是涉及冲洗量或无菌检查方法调整的检品(详见调整三)和新开发的产品,在短期内还是建议每批次进行阳性对照。

调整三:冲洗量上限调整

2020年版《中国药典》对冲洗量的要求为:“每张滤膜每次冲洗量一般为100ml,总冲洗量一般不超过500ml,最高不得超过1000ml……”,而新版公示稿则进一步和国际接轨描述为“但即使方法适用性试验证实该方法未能完全消除抑菌性,每张滤膜冲洗一般也不得超过5次,每次冲洗量为100 ml。”

这项调整也是和国际接轨,同时对目前冲洗量高于500ml的检品中的微生物检出提出了挑战。对于抑菌性强的检品,如果目前冲洗量超过500ml,需进行方法的调整以尽量实现微生物的检出。方法适用性试验中,降低冲洗时的集菌仪转速,添加乳化剂和加热冲洗液都能一定程度上提升冲洗的效果;而使用酶、中和剂和低吸附的滤膜,也能降低检品的残留,实现微生物的检出。尤其是有配套的酶的抗生素,在使用酶后可大幅度降低抑菌成份的残留,减少冲洗量的同时确保微生物的检出。

以上是2025年版《中国药典》的三大调整及解析,本次公示稿的调整还包括生物制品硫乙醇酸盐流通培养基无需低温培养,润湿滤膜和培养基适用性检查操作描述调整等,建议大家详读。随着我国药品行业和国际不断接轨,药品的检验也会和全球的标准逐步统一。但我国对药品质量控制的要求并不会随之降低,而是要求企业以药典为纲,提高自身要求,做好风险分析和控制,通过过程控制和提高企业自身对产品的要求进行药品的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