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水溶性不好而脂溶性好的药物,很早就开发出了乳剂产品。最多见的是营养用脂肪、鱼油、脂溶性维生素等乳剂,采用的乳化剂一般是蛋卵磷脂,并且有系列化产品不断推出。目前,乳剂纳米化已成为新趋势,比如丁酸氯维地平和丙泊酚的一些乳剂都采用了纳米乳剂技术。巴比妥类药物和地西泮等药物也有多个乳剂产品,但这些药物国内企业跟进得不多,可能是药物太老而乳剂开发太麻烦的缘故。国内市场表现好的前列地尔,采用了微乳技术,但名称上与普通注射液并未区别。
国内已经上市的乳剂产品有:脂肪乳,包括多种油脂肪乳注射液、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长链脂肪乳注射液等;结构脂肪乳,如结构脂肪乳注射液(C6~24);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的复方组合产品,如10%脂肪乳(OO)/5.5%氨基酸(15)/葡萄糖(20%)注射液等;ω-3鱼油+脂肪乳产品,如ω-3鱼油脂肪乳注射液,ω-3鱼油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丙泊酚,鸦胆子油乳注射液,前列地尔,依托咪酯,以及榄香烯乳状注射液。
前列地尔原本是乳剂领域的“当家花旦”,但是受招标竞价等因素影响,市场断崖式下滑。但多数乳剂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小,且销售量持续上涨。
近几年,在新药研发方面,使用乳剂作为载体的1类创新药并不少见。原因是对于一些难溶药物而言,乳剂是一个简单快速的开发路径,也容易形成一定的技术壁垒。传统的抗肿瘤、免疫和多肽药物,如紫杉醇、多西他赛、环孢素和亮丙瑞林,也在开发乳剂产品进行改良型创新。这些药物也多采用脂质体微球或纳米技术作为技术载体,开发改良型产品。当然,究竟采用何种技术路径,能否取得更好的临床获益是关键。
(摘自《中国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