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新药研发步入收获期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3-08-01

近年来,国家药监局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持续推进中药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符合中药特点的注册管理制度和技术评价体系,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加快促进中药新药研制。7月1日,《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正式实施,进一步落实加快推进完善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以下简称“三结合”)的中药审评证据体系,体现中药注册管理的新理念和改革举措,并加强对中药研制的指导。

伴随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我国中药新药研发迎来收获期,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中药新药和中药创新药获批数量均首次突破两位数。然而,中药创新也面临一些待解难题,如医疗机构制剂转化难、企业研发投入不高、中药产品出海难等问题,亟待多方发力解除发展瓶颈。

 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中药创新药概念更加明确

2020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新修订《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中药注册按照中药创新药、中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同名同方药等进行分类。《办法》自2020年7月1日起施行。为配合《办法》实施,同年9月,国家药监局发布《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细化相关要求。

新注册分类中,中药创新药类别不完全等同于2007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的第1、2、4、5、6.1类新药。新的中药创新药分类以突出疗效新为特色,重视临床价值评估,注重满足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并与以往仅要求在国内未上市的要求不同,要求达到境内外均为新药的要求。

此外,国家药监局组织制定的《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于7月1日起施行。《规定》落地有利于加快推进完善“三结合”的中药审评证据体系,体现中药注册管理的新理念和改革举措,加强对中药研制的指导,为中药新药研发拓展新思路,将极大地激发中药新药研发的新活力。

    中药创新仍有“难”点待解

一是医疗机构制剂转化“难”。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具有较为丰富的人体使用经验、较为规范的制剂配制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在新药开发上具有独特优势,是临床经验方与中药新药复方制剂之间的重要桥梁。但是,医疗机构制剂的研发及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临床定位宽泛、无法证明临床效果、临床数据量少、数据不完整或缺失、临床与成药性脱节等问题,导致人用经验的收集基础相对薄弱、用于支持中药新药研发的临床证据不足,成为现阶段制约医疗机构制剂向中药新药转化的重要问题。

二是中药企业“重销售、轻研发”。产品销售费用过高,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的研发能力不足,产品不具备核心竞争力。从长期发展来看,企业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品结构,依靠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中药企业“重销售、轻研发”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中药领域头部企业研发费用不及销售费用的10%。国内中药企业关注终端市场,重视营销渠道,但往往忽视了产品研发的重要性。

三是中药产品出海“难”。中医药在全球新冠疫情防控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向世界展现了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为中医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但是,目前中成药在美国市场仍未实现突破,与化药相比,中药的物质基础及药理机制更为复杂,有效性等方面的评估需要依托严格的循证评价,但循证医学体系与中医药理论体系难以一一对应,这也是中医药国际化的“瓶颈”所在。

微信公众号“米内网”发表《中药1类新药井喷!中药新药研发的痛点与要点有哪些?》一文称,中医药要想真正实现国际化,关键还是要以中医临床优势病种为目标,研发符合国际注册标准规范的药品来破冰欧美等市场。根据美国《植物药指南》,中成药可以经进一步研究成为植物药。虽然FDA先后出台不少政策支持植物药进入美国市场,但其对含多成分的植物药的审评审批仍旧非常谨慎。FDA对植物药的审评审批,非常注重质量,包括生产体系、种植体系等,先关注安全性,再关注有效性。(摘自《中国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