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名片,也是衡量一个地方经济硬实力的重要标志。某种程度上,山东制造的影响力怎么样,山东产品的话语权如何,与品牌建设密切相关。
在国内外市场上,山东企业不缺乏产量优势,也不缺乏品质优势,但具有广泛市场影响力的知名品牌还不够多。资料显示,山东有100余种产品的产量居全国前列,食品产量占全国六分之一,出口占四分之一,可我们的很多产品,还只能靠贴牌赚点微薄的加工费。在阿里巴巴平台上,我省去年有效买进1747亿元,有效卖出1062亿元,卖出去的比买进来的少,根源就在于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培育知名品牌,建设品牌强省,把规模优势、质量优势转化为价值优势、效益优势,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创造好品牌,质量是核心。没有品质,形成不了品牌;没有“做专、做精、做细、做实”的工匠精神,难以有精致产品。翻翻我省一些知名品牌的发展历程,既有海尔砸掉不合格产品的故事,也有白酒标王“走麦城”的教训。品牌的较量,本质上是匠心的比拼。拿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做精做细每一道工序、每一件产品,踏踏实实把产品和服务做好,品牌才能获得持久生命力。
创造好品牌,创新是动力。再知名的品牌,若不能持续不断地思维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影响力也会日趋式微。近年来,一些国内外知名品牌,没有跟上时代脚步而落伍的事,屡见不鲜。大量事例表明,越是创新,越向产业链中高端攀升,越能把企业和产品的个性化、特色化显示出来,也越容易创出品牌。着眼于时代潮流,提高创新能力,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样的品牌才能永葆活力。
品牌建设是长远之计,不花大力气、下真功夫,难得正果。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实施品牌强省战略面临难得机遇。练好内功,精益求精,不断创新,我们一定能创建更多的好品牌,在实现“产品”向“品牌”的跨越上走在前列。 (摘自《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