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主义浸透生活
德国人生活中的标准比比皆是,如:烹饪作料添加量、垃圾分类规范、什么时间段居民不可发出噪音、列车几点几分停在站台的那条线。他们是一个离开标准寸步难行的民族。这种标准化性格也必然被带入其制造业。从A4纸尺寸,到楼梯的阶梯间距,我们今天时常接触的标准很多都来自德国。全球三分之二的国际机械制造标准,来自德国标准化学会标准DIN。可以说,德国是世界工业标准化的发源地。DIN标准涵盖了所有产业门类,超过三万项,是“德国制造”的基础。
标准主义在德国企业的具体表现,首先是“标准为尊”。在德国产品制造的过程中,“标准”就是法律。尊重标准、遵守标准,就像系安全带和遵守红绿灯一样自然。其次是“标准为先”,亦即在具体的生产制造之前,先立标准。
追求完美主义
追求完美的工作表现是“一丝不苟、做事彻底”,也就是“ 认真”。这已经是德国人深入骨髓的性格特征。哲学家费希特在“致德意志民族”演讲中,强调这个民族性格:“我们必须严肃认真地对待一切事物,切不可容忍半点轻率和漫不经心的态度。”德国人做什么都要求到位,不论是否有人监督,也不论是职业工作还是做家务,做得不完美、有瑕疵就深感不安。
1984年年底,海尔总裁杨绵绵负责到德国引进冰箱生产线。她回忆德国工人认真的工作表现:“我在利勃海尔看到德国一个普通的做果菜盒的操作工人,注塑出来一个果菜盒,他就欣赏一下。他的工作应该称为检查,但我从他的目光里,看到的是一种欣赏,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欣赏。欣赏之后,他就在机器周围一通忙活,让下一个干得更好。我看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认真负责的工人。这件事让我感动很久,给了我灵魂上的震撼。”
比起日式认真,德式认真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美学情怀。“这片土地,饱受欧洲古典音乐浸润滋养”,在以古典音乐为主要艺术形式的审美熏陶中,德国不仅像霍尔德林所言“诗一般地栖息”,还“美学地生活和工作”。
员工素质与名牌创造
借鉴德国六大制造业文化,中国制造业必须以开放的胸怀进行文化再造。文化再造的难点是“国民性改造”。
关于国人不认真,一个经典观点来自美国人亚瑟·史密斯所著《中国人德行》。他指出:“中国人不守时、不精确、不认真,是对待事物特有的幽默。”鲁迅对此书极为重视,并称此书足以“立此存照”,希望国人把它当做镜子。鲁迅一生致力于用文学改造国民性,然而,在宏观社会层面,文学只能描写国民性,却无法改造国民性。
我们可以用企业文化来改造国民性,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指出:“名牌也应该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果是一个名牌,一定有丰富的文化含量,因为一个名牌是名牌创造者素质的外化,或者说,名牌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素质的外化。员工的素质高,才能够创造出名牌。”
在价值理性层面,中国不像西方,以宗教文化为基础,是“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中国以道德文化为特征,“道德”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因此,我们必须弘扬中华民族固有的“厚道精神”,以制造出厚道的产品。
(摘自《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