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曾制定十条家规:晚辈不该丢下工作专程去看望他,只有出差顺路时可以看望;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住宿费由他付;食堂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票,没有工作的由他代买;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用招待券;不许请客送礼;不许动用公家的车子;个人生活凡能自己办的事,不要别人代劳;生活要艰苦朴素;在任何情况下不要说与他有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这十条家规,从周恩来进北京城开始,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周恩来一生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他平生注重道德修养的结果。他在青少年读书时代,就在家中大立镜旁贴着手书警句:“面必净、发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正;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每天早晚他都要走到大立镜前照一照。
除他从小立志高远、立身严谨外,他的品德高尚,追根溯源与周家祖训密不可分。周家先祖就是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由周氏后人总结的《周氏家训》,基本内容皆为尊先祖祖训,“出污泥而不染”,其中“规行矩步”“立身厚道”“尊老爱幼”以及“出仕为宦,官清吏瘦;摄职从政,报国为民”等体现了爱莲文化的精髓并教化了历代后人,使后人中为民者“积德、行善、慈爱”;为官者“兴农事、重教化、救良民”。从周敦颐《爱莲说》到周氏家训,再到周恩来十条家规,它们是一脉相承的。
《周氏家训》谈“俭”,“俭,美德也。俭可养德,可惜福,可无困穷之忧,可享温饱之乐。故治家以省俭为第一义。治躬亦以俭朴为第一义,与其求人,不如求己。勤而能俭,自能兴家,俭而益勤,自能持久。勤俭二字相需亦相成也。”周恩来四伯父周贻赓堂屋挂着一副“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对联,这是周敦颐“人极”的延续。
《周氏家训》教导子孙,人要行善,不贪不义之财。周恩来六伯父周嵩尧认为,克己延至“忍”,“相忍”为第一要决,“和睦”为最大喜气。忍辱负重,忍中求进,是周恩来作为一个政治家显著的特征之一。周恩来在中共最高权力空间生存达半个世纪之久,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为了民族利益,他宁愿自己受委屈也要忍。这就是周恩来的“忍”,也是《周氏家训》立“忍”字为修身之德、为处家之宜的意义所在。
“俭”、“忍”,是《周氏家训》最有意义的地方,也是传承周氏爱莲家风的要诀,更是周恩来严肃家风的渊源所在。